产业转型升级 交通一体化持续推进 环保联防联控成效显著 滨海新区逐梦京津冀 当好“排头兵” |
2022年刚刚迈入3月,入驻启迪之星(天津·海洋园)孵化基地的天津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就传来了发展“捷报”。这家北京农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今年1-2月的订单额同比实现翻番,预计全年将实现4亿元的营收。如今,像天津农信互联这样实现快速发展的企业在启迪之星(天津·海洋园)孵化基地还有200多家。孵化基地自2015年正式启动以来,持续承接北京外溢的创新创业资源,陆续助力农信数科、云力之星、驭光科技等一批来自北京、河北的科技型企业在天津滨海新区落地生根,并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启迪之星(天津·海洋园)孵化基地的发展只是滨海新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成果之一。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创新创业资源汇聚滨城,产业不断加速转型升级,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推进,京津冀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成效显著,滨海新区已成为京津冀绿色宜居“后花园”。
产业协同发展 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汇聚滨城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重点领域之一。
作为滨海新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桥头堡”,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着力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样板,众多京津冀资源加速借势落地。
中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充分依托中智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领先优势,围绕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整合优质社会资源积极转型发展。2021年6月,中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作为中智科技区域性公司之一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成立。它的到来无疑将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为园区创新发展再添新动能。
如今,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创新示范作用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不断提升,园区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3000家,来自北京的企业占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注册企业的30%,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央企子公司纷纷落户,园区内北京企业在集聚科技资源、创造知识产权、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除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区其他区域也聚集了众多优质创新创业资源。
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2014年在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片区设立了第一个分支机构——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天津基地;2019年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设立了首个产业加速器“智能科技产业加速器”。在智能科技产业加速器,奥铄动力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实现迅速发展。“奥铄动力是一家专注于电动汽车动力装置研发与生产的企业,自2020年年底从北京迁入滨海高新区后,便迅速落地生根。”奥铄动力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奥铄动力已经在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的助力下拿到了900万元的融资,预计2022年的营业收入将达到1亿元。
设立2家分支机构;孵化250多家企业,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60余家;举办15期双创训练班,服务企业约1000家……这是2014年12月至今,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交出的一张滨城发展成绩单。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作为联动京津冀优质创新创业资源的“桥头堡”,为滨城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据统计,五年来,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累计引进疏解项目4729个,协议投资额超1.3万亿元,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五大承接载体呈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态势。
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 “轨道上的京津冀”越织越密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奔跑,改变了时空,极大助力京津冀一体化成为现实。滨海新区通过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也得以真正与京津冀实现“链接”。
“现在往返京津两地,我感觉非常方便。”近日,谈起多年来的两地通勤经验,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商务部副总经理张文培说,“在公司门口搭乘到滨海高铁站的免费摆渡车,再坐京津城际列车、北京的地铁,全程两个多小时,和自驾的时间差不多,但通过轨道交通出行,我可以在路程中休息。”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张文培享受到通勤便利的背后,正是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不断加速的成果。目前,新区拥有高铁滨海站、滨海西站、滨海北站和塘沽火车站,滨城人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在公路建设方面,随着津石高速公路天津东段顺利通车,连接滨海新区和雄安新区、石家庄的津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塘承高速新区段、北港路南延、汉港公路(港城大道—中南五街)、津汉公路跨北环铁路桥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辐射京津冀周边地区的铁路、公路不断完善,为新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根据日前出台的《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新区除规划11条高速公路,G103京滨、G228丹东等普通国省道外,还将汇集津秦、津雄、津潍、京滨、环渤海、京津城际延伸线、宝坻周良至滨海联络线7条高铁城际,津山、大北环、蓟港、西南环、黄万5条普铁干线,津滨、津港、津山、滨海、津滨二线5条市域(郊)铁路,设有高铁滨海站、滨海西站、滨海东站、滨海南站、滨海北站等枢纽场站。
“交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激活了滨海新区的很多后发优势。”长期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课题的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社会所所长周雪峰说,“‘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不断推进,将更有利于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时会带动新区的旅游和消费,进一步拉动新区人气,促进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联防联控 滨城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生态环境保护同样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多年来,滨海新区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使新区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周末带着孩子到海边走走,感觉特美。”在东疆亲海公园,正带着孩子看海的沈先生说。于2021年5月开放的东疆亲海公园是为期三年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众多成果之一,一经开放便引爆市民热情,成为新区观海、亲海、玩海的“网红打卡地”。
据了解,滨海新区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建立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为进一步应对不利气象,确保秋冬季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见实效,维护区域环境质量稳定,今年,滨海新区开启“津冀联动2022”模式,与邻为伴,协同治污,共建大气污染监管屏障。
按照《2021-2022年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合联动执法工作方案》要求,区生态环境局已经与河北省唐山市、沧州市以及周边地区签订联防联控联合执法协议。通过开展联防联控,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由2018年的5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72.6%。
在改善水环境方面,新区持续推动实施上下游联防联控。2018年以来,新区12条入海河流水质达到Ⅴ类及以上标准的占比从33.3%、75%到100%,在全面消劣的基础上,累计11条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这同样是上下游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新区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全面开展岸线岸滩综合整治,滨海湿地修复面积达531.87公顷,整治修复岸线4.78公里,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今后,滨海新区将继续持续推动跨区域联防联控,打造更优的生态环境,让滨城的环境水平再上新台阶,努力成为京津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目的地、绿色宜居的“后花园”。